|
发布: 2014-1-26 21:16:00 点击: 0 |
板凳
[编辑] [删除]
[引用] |
=== 以下是引用 漫天飞福 泉友在 2014-1-26 20:43:00 的发言:=== 不会是老红军的 ========================================== 感觉也不是,但是是在一群通货里挑的,其中有两个,一个品相很差没有要,如果他们故意造假应该售出高价的,而且从包浆上看个人感觉应该有20年以上了吧。这种符合不知道啥意思。 |
铜元支持 止于至善 泉友的回复 |
|
|
发布: 2014-1-26 21:20:00 点击: 0 |
3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
加盖有镰刀、锤、五角星图案戳记的铜元(以下简称加戳铜元),在湖北境内偶有出土或传世。对这种加戳铜元的归属,钱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83年,湖北省通城县锦山乡东港村八组村民吴东甫,在山坡旁挖地基建房时发现一批窖藏铜元。铜元当时用棕片包裹,保存完好,基本无锈蚀,图文多清晰可辨,共有13斤,其中大部分铜元为户部光绪元宝二十文、湖南省双旗二十文和四川军政府造五十文,少量为光绪元宝十文和民国党徽布图壹分铜元。在48枚四川军政府造当五十铜元中,有一枚正面左下方加盖有镰刀、锤、五角星图案戳记。戳记打偏,五角星仅现三角,但五角星内交叉的镰刀、锤图案清晰可辨。该铜元径3.75cm,重18克,表面流通磨损甚重,文字多模糊不清。四川铜币四字上有几道较重的砸伤痕,致使铜元轻微变形。 通过反复研究与考证,笔者认为这枚加戳铜元是湘鄂西苏区加盖,其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出土的加戳铜元是抗战时期窖藏。加戳铜元出土地的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土地革命时期,通城县是鄂南苏区县之一,处于湘鄂赣、鄂东南和湘鄂西三块革命根据地之间,曾一度流通苏区票币。抗战时期,日寇多次入侵通城进犯长沙。加戳铜元出土地离县城仅四公里,这一带曾是数万中国军队与日寇多次发生激烈战斗的地方。从窖藏铜元中最晚为民国二十七年党徽布图壹分铜元来看,这批铜元应是抗战时期当地村民为躲避日寇进攻而紧急窖藏的,其中一枚加戳铜元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政府加盖的。 二、湘鄂西苏区多流通四川当五十文铜元。民国时期,湖北境内主要流通二十文铜元,由于川省劣质铜元流入鄂省,民国十二年(1923年),湖北省财政厅令川省五十铜元,质轻值重,应由商入随时运回原省购货,不得藉口官票、小铜元缺乏,辗转流通、否则查扣。民国十八年(1929年),又命各县县长、征收局长、财政局长一律拒绝收用 ①。所以,四川当五十铜元只能流通干鄂西苏区及边远山区县市。窖藏中包括加戳铜元在内的48枚四川当五十铜元,是从鄂西苏区辗转流通到鄂南通城县的。 三、加戳铜元上的苏维埃徽记与湘鄂西苏区造的赤色铜币壹分上的苏维埃徽记风格相同。1931年11月,湘鄂西省政府试制了壹分赤色铜币。该币红铜质,径为3.5cm,厚为0.4cm,重量为25克,系由两枚旧铜元焊接模压而成。由于钢模压力不够,铜币表面图案、文字较模糊,但中间的镰刀、锤、五角星图案较清晰。与加戳铜元对比,两个苏维埃徽记除大小不同外,其五角星内交叉的镰刀、锤子形状以及在五角星中的位置都是一致的,风格完全相同,而与其它苏区票币上交叉的镰刀、锤或斧的形状以及在五角星中的位置则明显不同。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制作加戳铜元的钢模和制造壹分赤色铜币的钢模,应出自一人之手。 四、据《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史》记载:1931年11月,鄂西农民银行改为湘鄂西特区银行。行址先后迁周老咀、瞿家湾。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鄂西特区分行'名义发行纸币和银币,流通于湘鄂西根据地。省苏政府成立后,以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名义铸造、发行了铜币,流通于洪湖苏区。为防止现金外流,还在旧银币、铜币上压印镰刀、锤头和五角星的图案 ② 。出土的加戳铜元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但压印有镰刀、锤头和五角星图案的旧银币,目前尚未见到实物,只见压印有苏维埃三字的旧银币传世。对此种银币的真伪,钱界也存在争议,但据1932年12月19日《关于湘鄂西具体情形的报告》中记载:有一时期将现洋上印苏维埃三字,观念并不是宣传,而是阻止现金出境 ③ 。另据《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6年第二期报道,湖北省京山县还发现过一枚压印有苏维埃三字的四川军政府造当五十铜元,这也是湘鄂西苏区压印。 史料记载和出土或传世实物表明,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苏区政府为冲破敌人经济封锁,促进苏区经济发展,维护苏区纸币信誉,防止现金流向白区,不仅在旧银币上加盖了苏维埃三字戳记,还在旧铜币上压印了苏维埃徽记——镰刀、锤、五角星图案。 |
铜元支持 止于至善 泉友的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