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绥中元代沉船遗迹(文来源于网上)(节选) 【渔网拖出元代沉船】 1991年7月的一天,几名渔民在捕鱼时,意外地在三道岗打捞出一批古代的瓷器。渔民向绥中县文物管理所报告,经过初步鉴定,该管理所认为这是元代的文物。于是,立即向上汇报。同年10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的专业考古人员受国家文物局委派进驻绥中,在渔民们打捞出瓷器的地点进行一次水下调查。此刻,时间已是10月,天气渐凉下来,下海的日子不能拖延。制定好搜寻计划,租借了五条渔船,他们浩浩荡荡地出海了。 依靠当地渔民的指引,考察队在三道岗海域采用圆周搜索的方法,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潜水探摸,筛网面积达1000平方米。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五条渔船在疑点海域用拖网进行了大范围的搜寻。并约定,一旦搜索到可能的目标,立即进行表面采集。一同参加此次调查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山东青岛市文物局的水下考古人员,他们与水下考古中心的工作人员协同合作,各司其职,取得了极大的收获。 短时间内,他们共采集各种遗物39件,其中3件是完整的瓷器标本,与当地渔民打捞出水的器物完全一致,1件疑为船板的木质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后,与打捞到的瓷器时代特征一致。据此初步推断,三道岗是一处元代沉船遗址。 回到北京,考察队马不停蹄地忙着处理文物、整理资料、查阅线索、赶写报告。他们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对该遗址进行正式的调查与发掘,并据此制定了系统的工作计划,然后通过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报国家文物局。 鉴于三道岗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和发展陶瓷史、环渤海古代航海史、海外贸易史,以及发展和促进起步阶段的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均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他们的计划很快就被批准了。至此,由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独立完成调查与发掘的大型项目——对绥中元代沉船遗址的揭示,拉开了关闭七百年的大幕。 【捕获七百年前的抛洒】 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是唐宋以来我国北方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其产品具有鲜明的民窑特色,并且影响深远,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用当地窑工的话来说就是:北有彭城镇(磁州窑场所在的一个镇),南有景德镇。 其实,磁州当地的瓷土质量比较差,烧出的成品胎色很深,并不适合制陶之用。但是,聪明的窑工们想出了在胎体外面施加化妆土的办法,然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便制成了洁白似乳的白瓷。这种粗瓷细作的工艺,大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效果,同时也使这里的窑场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能工巧手的窑工们还创造出一系列的装饰手法,把磁州窑的产品打扮得更加秀丽精巧。他们在化妆土层上刻画花纹、剔黑留白、造成较深的胎色与白色化妆土的强烈对比;在白色的化妆土上绘画黑花,或者再加上一层黑色化妆土,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着实的耐人寻味。成品上花纹的内容,大多取自民间喜闻乐见的通俗题材,加上窑工们作画时极其自由潇洒的画风,便形成了磁州窑特有的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特色。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青睐,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窑。因此,对于绥中三道岗沉船中大量出水的磁州窑瓷器,全国考古界上上下下都关爱有加。 1993年发掘前的测量和遗址表面的清理工作,进展十分顺利。首先,工作队在海边建起了简易的工作站。虽然环境简陋一些,但是考古队却不用再为每天往返赶路而耗费时间。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一步步走上正轨。 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文物,身上大多都带有厚厚的沉积物,出水后如果不立即处理,表面那层壳就会变得坚固如铁,再难剥离下来。因此,考古队在工作站的院子里建了几个大大的水池,里面配置了三种化学溶液,除去每天出水的文物身上那层厚厚的赘生物硬壳。用张威的话来说,就是脱盐、脱壳处理。 喜讯一个紧接着一个。 首次出水的绘有婴戏图的白釉黑花罐,让每一个人都喜上眉梢,爱不释手。这是一个戏耍着的胖嘟嘟的男婴,他两手举起,攀着花枝,造型生动活泼,憨态可掬,是一件难得的陶瓷器物。 完整的鱼藻纹大盆又出了两件,口径46厘米,盆里面绘着一条鱼漫游在水草之间,自由自在,栩栩如生。 此帖子已经被无为泉友于2014-3-31 4:47: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