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 2013-5-6 18:36:00 点击: 960 |
楼主
[精华]
[锁定] [解锁]
[编辑] [删除]
[引用] |
浅谈坐洋的收藏、欣赏 坐洋是旧中国时期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币之一,正式名称为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在民间又多称为“坐人”、“七角鬼”、“坐七星”等。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相当于现在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坐洋主要流通在当时的上述地区,我国与印度支那地区接壤的云南、广西地带也有流通。坐洋的流入比起早期进入中国的双柱、马剑、日龙及后来的鹰洋等都晚,流通区域也仅限于与东南亚毗邻的广西、云南等边境地区,在中国国内的流通数量也远远不及鹰洋、站洋等银洋。然而其作为一种曾经在中国境内流通过的贸易洋,对于其的收藏、欣赏与研究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洞悉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历史背景和手段,而且可以了解法国对于东南亚诸国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所谓贸易银圆,就是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发展殖民地贸易而发行的银币,因早期我国国内流通的是银元宝,清政府尚未发行银圆,所以各种贸易银圆的流入,都受到国内商户使用者的欢迎,而清政府又采取了“放任自流、官方不受”的态度,导致自美国起,法国、英国、西班牙、墨西哥、奥匈、日本、沙俄等国纷纷铸造贸易银圆或者干脆将本国银币直接运进中国使用,均以高于银价的比例(俗称“升水”)兑换,形成了比鸦片战争武力打开的侵略性贸易渠道更加隐蔽和残酷的掠夺,升华为以银圆兑换为手段的侵略性贸易渠道。两种贸易,异曲同工。如果说鸦片贸易给中国人留下的是耻辱,是仇恨,是林则徐一把火不息的记忆,那么银圆贸易给中国人留下的,是白银大量流失,是落后就被盘剥的屈辱,是形成了当时中国境内竟然流通着这么多的外国银币! 坐洋就是其中之一,是自1885年始有巴黎铸造的计主辅币四枚一套的银币,虽然法国殖民主义者很早就有铸造贸易银圆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885年才正式发行了第一套坐洋银币,其主图为端坐的自由女神像,尽管与后来英帝国主义发行的站洋图案大相径庭,那是一个站立在船头的持戟武士,似乎在炫耀他们武力的强大,但是自由女神像似乎也并非善神,同样是以大量掠夺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诸国的财富为目的。 坐洋正面的主图为自由女神坐像,两侧的文字分别是“FRANCAISE(法兰西)”和“REPUBLIQUE(共和国)”,下方标注发行年份;背面的图案是装饰花穗及法文贸易银圆(意思是法兰西所属的印度支那)和标识字母,四周则记录了流通区域、含银量、银圆重量等要素。 坐洋主币一元的版式分类比较简单,统计约有年号、重量、记号等版别区分。年号是自1885年始铸至1928年停铸,历时43年,其中1892、1911、1912、1914~1920、1923等年未发行外,其它32年均有发行。重量区别主要是加重与否,1885年至1895年及1905年的10个年号的铸币都为27.215克重,俗称加重版,1895年至1928年的24个年号的铸币都为27克重,称为普通版。值得一提的是1895年、1905年两个年号里都是加重、普通版同铸的年号,这也仅仅是诸家记载,1895年普通版、加重版均常见,但是1905年加重版笔者至今未见,真实程度不敢断言。标识区别主要是指银圆背面的英文字母,在装饰花穗环绕的上側,或者倒写的法文正上方,是一个大写的A字,俗称“A”字版,坐洋多数均为“A”字版,只有1921年、1922年还有无字版和“H”字版,即在“A”字母标识处无字母及花纹或是只有个“H”字母。一些国内关于坐洋的资料目录中缺少1921、1922年号,更没有关于A版、无字版及H版的记载。如此年号、重量、记号的分别排列组合,坐洋共计约40多个版式。 虽然坐洋是真正意义上的曾经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币,是法国在银圆贸易中实施经济侵略的实物见证,但是由于坐洋当年主要是在东南亚地区发行,在中国的流通地区仅仅局限于广西、云南等边远地区,不象在华南、华东地区流通的鹰洋,在华南、华北地区流通的站洋,及在华北、东北地区流通的日本龙洋那么为众人所知,更没有象清各省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那样成为国币,所以历来坐洋的收藏和研究爱好者不多,乃至于对坐洋的介绍文章、资料或图谱都少得可怜,即使有书有文也是往往相互差异、矛盾很多,或者许多地方含糊不清,让读者不明就里,这虽然对于收藏爱好者缺少了有见地的参考,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大多数爱好者有了抒发个人发现和见解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收藏和分析去议论和评价诸多资料的异同与遗漏甚至谬误。 坐洋的版别有因年号、因改重、因铸造厂,甚至于因暗记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版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研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乐趣。当然,坐洋的版别并不复杂,这不仅给收集、收藏带来了方便,也给研究、探讨更多的启迪。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一些介绍坐洋的资料里,很少有关于1921年、1922年坐洋的图表,可是从目前笔者收集的实物中却发现这两个年号的坐洋全都有A版、H版和无字版几种版别,到底是何原因?抑或与当时的流通区域有关,还是由造币厂的不同而定?不过,显然这些外国贸易银洋与国内清、民时期的银元相比较的话,外国银币的制造技术和水平要高得多,就因为如此,国内银币出现的如字母倒置、笔画粗细、复打摇头、面背错配等类的版别,在外国银币中就少得多,而外国银币出现的版别多是由于功能性、表述性或记录需要而产生的。诸多外国银币的内涵暂且不论,仅从其外表就有许多讲究,坐洋比较简单,从1885年到1928年,每一枚做洋都规规矩矩、工工整整,即使在市场上、网站里也没有看到过因制造失误而出现的“错版”。 另一方面,倘若将这些银币的内涵、外延洞悉,倘若执着地寻找、收藏这些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银币,倘若不懈地从这些不伦不类的银币身上发现若干深邃的经济知识,倘若你收藏了这么一部帝国主义“银圆贸易”的侵华历史见证,那就不是银元的价值所能够涵盖的了吧。 一般地说,收藏爱好者收藏银币,最注重银币的真伪与品相,虽然目前各种假银币充斥了市场,但是大约因为坐洋的价格普遍较低,造假者感觉利润不大,所以笔者发现坐洋的伪品很少。不过,其比较稀罕的年号如1890年加重银币,也曾见过伪品,另外如1885、1888、1893等加重品,和1910、1928等普通品,因当时所铸数量较少,现在价格又相对较高,今后是否会陆续出现伪品很难说。由于坐洋的长期流通,磨损情况参差不齐,至今原光未流通品不多见,鉴别坐洋品相一般是观察坐人的鼻尖,如果鼻尖处完好无损那基本上就是上上品了。应当说,相对于象双柱、鹰洋这样流通时间很长的外国银洋而言,坐洋的磨损程度相对要好一些,因此在收藏时寻找好品相的机会也相对大得多,将白闪闪、重甸甸的一册摆在面前,去温习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去回顾不堪回首的过去,去从中获得“落后就要受气”的道理,去激发奋发图强的决心和信心,恐怕是我们收藏的最终目的吧。
|
|
交易推荐:暂无交易推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