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 2013-10-20 20:21:00 点击: 477 |
楼主
[锁定] [解锁]
[编辑] [删除]
[引用] |
偶读地方志《古邳志》一书,在社会新风尚类目中看到两则小故事: 其一: 1973年4月,古邳小学何园小学生打扫校园时,挖土填埋垃圾,挖出一陶罐里面装有大宝(五十两元宝)一只及碎银2公斤,上交上级单位。 其二: 1986年2月,粮管所职工挖沟疏通下水道,一石质蒜臼子(北方人喜食大蒜,通常在蒜臼子里捣碎,蒜臼子外形一如石臼)满装银元露出土面,总计180多枚,上交所里。 看到这两则故事,思绪为之浮想联翩,不由得想说说古邳这个地名的由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古邳原名下邳,为两汉文化名城。地理位置显著,可谓西扼徐州,南塞淮宿,且其境内山头环绕,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商贸繁盛、集市热闹、商品交易火爆。在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之前一直为苏北富庶之地。之后由于地震影响,山崩地裂,黄河夺淮入泗,泗水边上的下邳老城下陷被汪洋大水淹没(现在那片百十亩的新城东芦苇荡就是老城原址)。致使州城迁址到距此九十九里地的邳城,于是乎千年繁华顿时平淡外加二分死寂。 日月转换、星移斗转。随着时光的推移,幸存下来的老百姓慢慢回过神来,虽然官家走了可老百姓还得生存。慢慢地下邳人又将南北客商、东西物品辐辏汇聚,集镇商业又逐步恢复一如从前。且发展势头较往日更为红火、兴盛。听老人们说仅客店就有八十八家,钱庄30多个,其中“豊冶通”、“恒德利“最为出名,库银多达几十万两。相对于以前的下邳改名“古邳”,古代的邳州州城啊! 民国年间,土匪横行,日伪盘剥,南北拉锯战几股势力纠缠,这种走马灯式的政权格局让老百姓饱尝战乱之苦。地方土豪及商家为躲避横祸,保存实力,不使家族财富受损,纷纷藏宝于暗室、祖坟地下,当然还有夹皮墙里。以俟局面稳定,再操旧业。在这东躲西藏、流离颠沛的途中一些人就命丧黄泉,而当时埋宝仅有少数人知道,于是下落不明的元宝、银元就成为后人无意之中掘到的的财富。 说到夹皮墙藏宝又让我想起一则小故事:本村大地主弥留之际,已经不能言语,面对自己的儿子用手指对内墙三指就驾鹤西去,儿子琢磨很长时间才明白此意。后来在拆迁老房子时自己一砖一瓦卸下,得到的财富建起三层洋楼。剩余部分足够遗传基因优良且奋发上进的儿子攻读名牌大学。 在老百姓的眼中,银子就是硬通货,乐于埋藏。俗语“财不露白”,藏富民间已成很为普遍的现象。
|
铜元支持记录:无为 +20 铜元 +20铜元精华奖励 2013-10-20 21:31:00
|
查看所有记录>>>
|
|
交易推荐:暂无交易推荐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守望互助,携手共进。 |
|
|
发布: 2013-10-21 6:57:00 点击: 0 |
板凳
[编辑] [删除]
[引用] |
=== 以下是引用 无为 泉友在 2013-10-20 21:31:00 的发言:=== 好故事! ========================================== 谢谢领导 |
铜元支持 中国制造 泉友的回复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守望互助,携手共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