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50两 宣统x年恒月 太谷县 天长吉 周行镜宝 “ 伍十两银锭 “金太谷,银祁县,广吃米面的榆次县”这是晋中老百姓介绍家乡的一句口头禅。 清代山西“50两 宣统x年恒月 太谷县 天长吉 周行镜宝 伍十两银锭”一枚,宝面另打“週行镜宝”戳记,重量:1865克,保存完好,较为少见! 那时,太谷的金融业界有个清消行业,专门化银造宝。年迈的长者回忆太谷银炉多集中在城中心鼓楼周围,至民国初年,尚存五、六家。银炉的式样仿佛北京烤鸭的烤鸭炉。准备重铸的银子放入陶罐鼓熔化,冶炼中,罐上会放射出五光十色的光彩。师傅们根据炉色的变化,判定银子的成色。待达到998的标准,加硝少许,用长香把银液上的杂质撇去,将银水.倒入特制铁模中。铁模一般有五两、十两、五十两、一百两等标准。五十两的就称为元宝。都要加盖生产地的钢印。太谷达到998成色的元宝,钢印上是“周行镜宝”四字。据说:钢印的印模由银炉家轮留保管,每家一年。达不到998成色的是不许盖印的。所以,太谷元宝的“谷钱平”标则比省里“2.4”宝的标准还高,在全国都颇有名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