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易大厅 会员专区 专卖店 在线鉴定 讨论版块 资金账号 中国近现代机制币论坛  
  我发布的讨论 我参与的讨论 我发布的交易 我参与的交易 我回复的交易
2024-5-18 19:05:52 星期六 好消息:欢迎大家送1884钱币网站鉴定评级盒....... 【每个月28号】的网站月拍正在热拍中,好品多多,欢迎大家光临..... 
所有回复 只看楼主
您所在的位置:钱币中国 -> 讨论版块 -> 中国铜元 [1] [2] [3] [4] 8:
(连载)浅谈近代流通机制币的样币 
[ 回复主题 ]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5:00 点击: 41508   楼主 [锁定] [解锁]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样币:字面理解即是作为参照样式的钱币。流通机制币样币:即图案样式与流通币一致的样币。既然图案与流通币一样,何以认定是样币?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提到样币,有两种极端情况:第一种是凡见到精美的钱币一律称样币,或者样币打法、样币风格;第二种则相反,否定一切与流通币图案相同的样币,最多只是认可图案特殊的未发行的样币。笔者早年见过一个低血压患者,略微思索后恭喜他身体不错,因为现在血压低,以后就不容易犯高血压。后来才知低血压患者很容易变成高血压,根本原因是身体机能差,各项指标容易暴涨暴跌走极端。如果身体素质较高,各项指标就会保持在一个中庸平衡的状态而不容易游走于两端。所以大体可以认为,两种针锋相对的极端观点,其实源于同一种因素,就是对讨论的事物缺乏真正的认知。

事实上,早年以马定祥为代表的名家前辈们对流通机制币的样币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然而时至今日,机制币玩家群体(尤其是银币群体)对流通币样币的理解却远远达不到前辈们的水准。这可能令人略微吃惊,无奈却是事实。无特定意识、随发性的认知往往是模糊和碎片化的,想当然的成分较高。私下探讨时,不少玩家或认为古钱当然有样钱,但对机制币的流通式样币就表示难以理解了;或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流通近代币有样币很正常,因为外国比较专业。而中国近代的机器铸造比较落后,管理不标准,特殊国情导致不存在流通币的样币也是理所当然的。笔者不太理解这些想法,并且认为诸如此类的想法都是下意识的观点,没有经过深思细虑。

货币是一国之血液,自当有一套成熟完备的管理系统。货币的管理,从研发,试铸,上呈,审批,铸造和投放等必有一个大体规范的流程,这个流程不会因为铸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古钱的铸造方式是翻砂热铸,机制币则是模具冷压。在货币管理的流程中,铸造方式改变只是一种微小的改变,对货币管理流程无法产生本质性的影响。如同一个果园,以前的灌溉是引用地下水,现在改为引用河水,灌溉方式确实变了,但不会影响果园其他的生产流程,如嫁接、采摘和运输等。简言之,清代的货币管理流程诸如上呈和审批等环节,不会因为货币的铸造从翻砂热铸变为机器冷压而发生变化。所以,既然古钱存在上呈的样钱,机制币就一定存在,盖传承所在。这点可以从清代大臣的奏折中得到验证,上呈古钱和上呈银币的奏折其表述方式是相似的。再者,以蒸汽为动力的近代机器大生产虽然源于资本主义的欧洲,但其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不会因为移植到自然经济的中国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就样币而言,欧洲需要铸造样币来建立标准(详细见下),中国也需要,因为铸造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笔者以为,研究事物最好从不相关的多个角度出发,最优结果是某个结论能够从多个角度得到印证,次优则是无法在多个角度上得到印证,但至少在两个角度上能得到印证。得到印证的角度越多,说服力越强。对于样币,笔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1,铸造学;2,史学;3,钱币学本身。其他角度如名家旧藏兼心得、成系列的套币等并非特别普遍的角度,大多样币并不具备在这些角度得到印证的条件,而一旦在这些角度得到印证,说服力是极强的。本文重在对呈样币的研究,主要依据(角度)就是铸造学,其他角度作为佐证。

铸造学:研究机器和模具铸造是研究机制币的根本,如同研究古钱,如果对雕母、母钱以及翻砂工艺缺乏足够的认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真知灼见。机制币产生于钢模,钢模又辗转源于原模(祖模);类似古钱产生于母钱,母钱又源于雕母。在古钱领域,雕母和母钱本身就是玩家收藏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存在一些对古钱铸造相当精通的玩家。当群体的认知提升到一定水准,自然会不约而同地得出相似的概念性认知,或者说某些概念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当前古钱领域对样钱的认知是比较成熟的。机制币则不然,因为似乎没有多少人对收藏钢模有多大兴趣,或者说钢模本身太难得到,导致群体很少有人去研究机制币的源头。既无来龙,则必无去脉,所以当前对机制币样币的概念性认知是远远落后于古钱群体的。这并非古钱群体和机制币群体的素质差异,实在是客观情况不同所导致的。

史学:在很多人看来,历史背景可能不太重要,早年笔者也有类似想法。以前以为钱币实物就是最直接最客观的证据,因为实物不会说谎。而历史背景为人所写,掺杂主观太多。再者,庞大的历史背景和手上的小钱币实在无法产生太多联系,所以索性摒弃一些历史背景,只研究实物本身。类似于只研究股票的技术面,而不研究基本面。现在反思,这是因为经验和眼界还未达到一定水准,当有足够多的问题无法仅仅通过研究实物而解决后,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涌向历史背景。事实证明,历史背景不可或缺,尤其是大臣奏折这类一手资料。就样币而言,经常可以看到清代某些大臣上呈样币给皇帝的奏折,此类奏折并不在少数。有些连样币的铸造过程也要描述一下,以及上呈的样币数量种类和优劣点比较,这些都是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对钱币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笔者查阅这些奏折,所获颇丰。根据其他角度得出的一些结论,可以在历史资料中得到验证,也是一件颇为开心的事。

钱币学:品相、版式、稀少度、价格评估和对评级规则的把握等因素每天都闪现在玩家的脑中,很多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对于样币的鉴别,版式是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假设在其他角度都推测某币可能为样币时,如果发现其版式也和流通币有所不同,则有极大概率认定此币为样币。所以,如果缺乏对版式的认知,就相当于少了一项重要的武器。

笔者相信,发自内心喜好,有知识有情怀的玩家,经过长久的实践,一定会进化到流通币样币的领域,并以此为极大乐趣。当前国际钱币的研究状况,欧美等发达国家自不待言,即使是东南亚等小国都对流通机制币的样币有着系统成熟的认知,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没有理由继续对此毫无概念。笔者历经多年的钱币交易和收藏,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眼界的开阔,不由自主地将大部分兴趣集中在流通机制币的样币上。经过日循月进的研究探索,从名家前辈的旧藏体系和标注中,惊奇发现其实名家前辈们早已研究透彻,只不过没有留下详细的论述性文字和书籍而已。但他们留下了若干珍贵的实物和简单标注,所以传承依然存在---实物就是最好的传承!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30 19:38:52编辑过
铜元支持记录:汉阳山泉  +100 铜元  老瓶新酒透骨香,追寻高度人仰望! 2018-10-10 19:24:00
铜元支持记录:果实  +100 铜元  走心最难得 2018-6-25 20:23:00
铜元支持记录:禾城的南边  +100 铜元  学习! 2018-6-20 23:16:00
铜元支持记录:lgo  +100 铜元  支持 2018-6-16 21:45:00
铜元支持记录:白眼乌鸦  +100 铜元  支持 2018-6-13 23:15:00
铜元支持记录:菩提小树  +500 铜元  泣血大作,可入百度文库! 2018-6-11 17:01:00
铜元支持记录:户部制造  +500 铜元  支持 2018-6-9 7:50:00
铜元支持记录:藏龙  +200 铜元  倾注大量心血的精品贴。赞!! 2018-6-8 16:44:00
铜元支持记录:痕迹天空  +100 铜元  支持 2018-6-6 0:41:00
铜元支持记录:jinyu  +100 铜元  支持 2018-6-5 17:42:00
查看所有记录>>>
  
交易推荐:暂无交易推荐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5:00 点击: 0   沙发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物品的生产从有鲜明个性的手工制造发展为标准化的机器制造,近现代社会大多数物品都是标准化的批量式生产(包括人才)。标准化批量生产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产品的样式、规格和性能等要素必须事前严格确定下来,即先建立一个标准,而之后的批量生产就是对此标准进行不断的复制而已。如此可以节约大量设计和测试成本,生产的大部分时间只不过是批量复制而已,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所以,一切标准化批量生产的物品,其源头都是手工制造的。 可以认为,流通机制币就是建立标准之后批量复制的产物,而样币则为流通币的标准。近代机制币原模手工化程度极高,所以标准建立之前的二原模,工作模和样币都可以看做是一种手工品(尽管钢模可以铸造若干一模一样的样币)。只有确定标准之后,开始大量铸造模具和流通钱币时,二原模,工作模和流通币才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简言之,样币是创造性产物,流通币则为复制性产物。

生活中普遍的商品,比如鞋子,在批量生产之前都必须进行样式设计和性能测试,一般来说肯定要对款式细节做出大量的对比,最终选取最合适的款式,标准化模型一旦建立,就可以批量复制生产了。所以即使是普通的商品都存在样品,更何况是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金融是一个社会体的重中之重,而货币又是金融的重中之重,所以近代机制货币在大规模铸造之前,一定会先行建立标准。这不是理论上的推测,而是严格的事实。问题仅仅在于:样币能否保留下来,保留下来能否被发现,发现之后能否被识别,识别之后能否被错综复杂的市场妖魔化。

图1和图2为同一件盒子,为民国四十三年台湾伍角样币的七种标准对比。最后采取了1号设计作为最终标准,依此为标准铸造了流通币,但流通币的背面似乎做了微微的改变(不确定,因图片不甚清晰),与1号标准并非100%相同。这属于正常情况,本文后面例举的多种样币都是如此。

如何对样币进行分类?这是笔者认为最首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含糊不清,是不可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犹如大楼的钢结构没搞好,浇注再多水泥也于事无补。样币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果分类不合理,极易陷入迷惘,而迷惘必导致索然寡趣。所以当前市场对样币的观点是比较散乱的,以致于很多玩家并无成竹在心。

若某事物由天地所蕴生,比如太阳,人类是没有办法一步到位去认识的,只能依靠自身的智慧去进行类比性认知,而且无穷无尽,永远都不敢说完全知晓。若某事物为人所创造,则容易认识到位:很简单,进行创造的作者是最懂的。哪些人对样币的认知最懂?造币厂的技术人员和工匠。所以,让哪些人去对样币进行分类最合理、最科学?仍然是造币厂的技术人员和工匠,这是毫无疑问的。若站在技术人员和工匠的角度上,应当如何去分类呢?技术人员和工匠当时的工作就是创建合格的流通币标准,铸造合格的模具,然后依标准进行批量铸造。所以他们的心思必定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如果他们去分类,则一定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的,即一定是从生产的工序上进行分类的!因为每一个生产工序都需要一个观测对象来进行反馈,以便检验工序是否合格,所谓观测对象就是各类样币,比如通过观察样币的龙鳞来判断模具的龙鳞是否雕刻完好。简言之,玩家只有将自己的心神代入技术人员和工匠的角色中,才可能对样币有合理科学的认知,除此之外的一切角度都是坐而论道、水中捞月。

很多人(包括笔者自己)往往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事物,对事物研判的第一出发点往往是自己的需求和偏向。所以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从收藏者或交易者的角度去认识样币,想当然地从一些不重要的角度去分类(如材质和保存方式),再想当然地发明一些概念,最后只能导致迷乱。伍德华在书中有一句话令笔者印象深刻:使事情简单,便不易迷途。

技术人员和工匠的心思是简单朴素的,他们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通常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若干年后自己创造的产品以收藏品的面目闻名于世。很多闻名于世的藏品,当初的本意并非为了闻名于世,或为抒发心意,或有现实的功用,最顶级的收藏品往往就是这种情况。《富春山居图》作者的本意绝不是为了卖个高价然后流芳百世,不然就不会随意送人。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30 19:44:38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5:00 点击: 0   板凳 [编辑] [删除] [引用]
理论上,正式批量铸造之前的各个创造性工序所产生的试验性铸币,都属于样币。换言之,标准化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各个步骤产生的试验性建模,都属于样币。显然这些样币不是用来流通的,局部性样币(如单面)是工匠用来观测某个特定工序的效果,以检验此工序是否完善;完备性样币是工匠最终建立起的标准,经过检验后,决定是否以此为标准进行批量铸造。所以试验性铸币按照工序进行分类,包含了较多的种类,意义也不尽相同。笔者经过研究各种大量样币的实物或网络图片,总结整理之后,然后试着代入技术人员和工匠的角色,将各类样币按照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到双、从筛选到定型的工序步骤分类如下:

一,待成模具测试币,即模具尚未雕刻完毕,仍有一些局部图案没有雕刻或需要修整,但为了检验已成图案的雕刻效果,先行试压一下以观其效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典型例子如图1,为民国时安庆造币厂所雕刻的开国十文待成模具测试币,旗帜没有雕刻完毕。

耿爱德在《中国币图说汇考》中曾经专门提到一个未曾雕刻完毕的单面铅样,即某种宣统三年大清壹圆的试铸样币,其在书中提到:作者见过属于拟铸的壹圆币4组的另一种样式。可是,它仅仅是用铅铸造的一枚样币,只有背面,既有浮雕也有线刻。据猜测其正面应该与同时代的样币相同,该样式实际未被完成,还没有加入面额ONE DOLLAR,在相应的位置上留下了空白。这枚币与223型(长须龙)和224型(短须龙)相似,但龙须是中等长度。龙首的设计也有变化。由于作者没有,收藏界的朋友也没有见过银质或铜质样币,因此感到有必要在本书中记录上述事实用来代替图片。书中所谓壹圆币4组是指宣三的各个样币,如长须,短须,反龙等。笔者以为耿爱德提到的这枚铅样,其作者应该和长短须龙的作者是同一个人。猜测此作者雕刻了较多的款式,最后只有短须龙和长须龙进入正式试铸环节,其他的可能因为雕刻到一半发现不好而停止雕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单面测试币,即一面模具雕刻完毕(或大致完毕),为了检验雕刻效果和铸造性能,先行试压一下以观测其效果。
如奥地利版宣统壹圆单面样币(图2),奥地利版宣统铜币系列单面铅样,宣三大清伍角立龙黄铜单面样币(图3)等。显然前两种情况都是原模直接压印的样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单模具测试币,即一面模具雕刻完毕,经过初步检验原模雕刻合格,然后复制二原模和工作模。但此时另外一面尚未完工,于是先行用两个相同的工作模铸造一些样品币,所以此类样币通常为精美的双面文字或双面龙,如江南乙巳双面字(图4),中心淮双面龙(图5)。这类样币铸造出后,亦可以作为赠品使用(这或许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此种情况下单面工作模已经开始量产,即将进入铸造流通币环节。但此步骤不是必须的,因为也可以等待另外一面模具完工后进行正常的测试,即铸造出的样币是普通的正反样式,则为即第五和第六种情况。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四,双模具测试币,即两面模具都雕刻完毕(或大致完毕),为了检验雕刻效果和铸造性能,先行试压一下以观测其效果。
这种测试币很多都不是在正规的币坯上测试的,因为只是测试上下模具,实物所见很多大片的样币即为这种情况,典型如己酉汴20文宽缘大样,图6为美国费城造币厂所铸造的民国二十四镍币的双模具测试币。完整的一副模具分三个部分:一为正面印模,二为背面印模,三为边缘的套圈。这个步骤显然是只测试正反模具,而没有测试套圈。因为套圈可能尚未完成,先借用其他模具的套圈使用,而其他模具的套圈规格肯定有所不同,所以选择与所借用套圈规格一样的币坯进行压印,从而造就了外观特殊的宽缘样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未采用的备选样币,即两面模具和套圈全部竣工,为了直观审视样式是否可取而铸造的样品币,最后未被采用,所以此款式不存在流通币。
前四种情况都是标准化模型尚未完成的阶段性产物,属于局部性样币;而第五种是标准化模型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产物,属于完备性样币,只是标准不合适未被采用而已。此种情况例子最多,最典型如宣三长须龙(图7),因为流通币没有此种样式,所以很容易断定为样币。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30 19:47:50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5:00 点击: 0   3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六,已采用的流通币样币,即两面模具和套圈全部竣工,为了直观审视样式是否可取,模具性能是否过关而铸造的样品币,最后被采用,所以此款式存在流通币。
如果这类样币并非采用特殊工艺铸造,则较难识别,因为其图案样式存在流通币,极易和流通币的初打币混淆。所以为了严肃起见,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这类样币只能被埋没。除非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情况1, 极其精美,铸造工艺特殊。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种样币,这种币多用来呈样(详见第七),也有相当的试铸样币也采用此特殊工艺。
流通币的铸造都是快速一次性冲压成型,比如清代的某些造币厂铸造速度大致在一秒钟冲压一枚。而所谓的特殊工艺就是专门用来铸造样币的工艺,其铸造比较缓慢,大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以螺旋压力机用一种持续的力挤压成型,第二种则是用较为缓慢的冲压速度轻轻击打,不断的渐进式压印,类似用原模翻铸二原模,或二原模翻铸工作模。形象来说,流通币是一次快速冲压而来,呈样币是多次持久慢速碾压而来。由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铸造方式,所以在外观上呈样币和流通币初打币有很大区别:流通币的初打币只是模具新而已,机器设备的压力和速度等参数与后面的非初打币完全一致,即使底板有类镜面的效果,也只是流于表面而已,缺乏深层次的质感。经过多次碾压而成型的呈样币,可谓千锤百炼而来,毫发毕现的细节,犀利的图案,平整密实的类镜面底板,由内而外透露出一种精雕细琢的质感。对于这种外观的差异,有一定经验的机制币玩家其实很容易就可以识别出来,只是缺乏概念性认知而导致无成竹在心。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流通币也有用螺旋压力机挤压铸造的,就是新疆的1949年壹圆银币,所以这种银币的底版异常平整,而不似其他流通币底板都带有丝绸化和木化的感觉。这属于非常特殊的情况,所以单列出来以作提示。
造币厂不可能对每一种细节版式都上呈给上级部门,尤其是中国近代的铜元,作为一种快速盈利的产物,赶工赶点铸造都来不及。某些实力较弱的小型造币厂,如安徽和江西,模具翻铸水平低下导致损耗过大,一旦祖模即将报废就快速雕刻另外若干种,即刻投入使用,导致种类异常繁多。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流通币的样币并不会上呈,只是做为一个已经完成的标准,供工匠和其他技术人员查看定夺而已,所以此种情况或许不必动用特殊的铸造工艺。而如果是作为上呈的样币,铸造者定会特别审慎,大概率会采取特殊工艺去铸造。而正是这种特殊工艺,使呈样币与一般流通币的初打币区别开来。
严密来说,特殊工艺铸造出来的样币,不一定就是呈样币,而呈样币也不一定全部是特殊工艺(详见下文)。为了更加细致观测工序的效果,比较审慎的工匠也可能采取特殊工艺去试铸样币,而这些样币未必一定去上呈。一些铸造极其精美,达到呈样币的质感,但材质迥异,或币坯加厚(薄),或合面合背,或签字,或孤不成套等都属于此种情况。

情况2,精美而稀少,版式与流通币在细节上有差异。
标准建立以后,即使采用,也可能对样式细节略加修饰再进行批量铸造,这会导致流通币和标准样币在版式上有所区别,从而能够识别出样币,典型代表如大清己酉20文样币。但这并非一概而论,也可能初期少量铸造过一批流通币,后发现需要修改某些细节,所以后续的流通币会和早期的流通币在版式上有区别。所以,从版式的角度去识别,只能作为佐证,而不可作为主要依据。

情况3,精美而稀少,币坯材质特殊。需要特别注意,此处的材质特殊并非是指不同的材质(即完全迥异的材质),而是指同一种材质,但在金属配比上不同的专门币坯。
如果不是极其精美如情况1,而只是一般如初打币般精美(即一次冲压的产物),材质特殊可以证明为试铸样币,因为为了更好的检验标准的优劣,试铸样币可能采取专门的特殊材质去铸造,需要注意的是此情况需要结合流通币具体去判断,不可一概而论(见下所述)。显然,对于呈样币的鉴别,材质特殊可以作为佐证,而不可作为主要依据。
如某流通铜元的含铜量范围大致在90%-92%之间,其样币则可能是标准的95%,因为95%的铜有最好的压铸性能。表面上看数据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可能在提纯等生产工艺上不同,两者在视觉上可以造成很大区别,样币的材质通常清澈洁净,而流通币的材质则较为浑浊。清代后期的雕母通常是所谓的九炼铜(净铜)雕刻而成,在外观上也给人清澈晶莹的感觉,与一般的流通制钱明显不同,但若去检测成分,两者在数据上未必有很大差异,它们都是铜锌比例6:4至7:3范围之内的黄铜而已(锌在清代称白铅),所以古钱和机制币是同理的。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流通币的材质也非常精纯,则此情况就失去效用,如中国最早的机制铜元广东光绪元宝ONE CENT 十文流通铜元,铜质皆精纯,并不次于某些样币(广东后期铜质渐差),但这类情况属于极少数。

题外:广东的ONE CENT是中国最早开铸的一批铜元,汉文并没有标明面值,而是用每百枚换一圆的表述方式来婉转的申明了自己的面值,而背后的ONE CENT 其实没有多少民间百姓能看得懂。这种表达方式本质上是与银币挂钩,而银币当时与民间的制钱有一定的换算关系,所以相当于借助于银币而间接与制钱发生关系。之所以如此委婉,是因为当局不敢让新式铜元与旧时制钱产生直接的对比,因为成本悬殊太大,一个新式铜元在面值上相当于十个旧式制钱,但一个新式铜元的原材料成本充其量只相当于二、三个制钱的成本,此举的本质是将自然货币偷偷转化为信用货币,相当于偷偷收取铸币税。所以,当局在开始时并不敢明目张胆去标面值,只能委婉表达,再则尽最大努力使新式铜元精美绝伦,以使民间易于接受,所以开铸时这批流通币必然采用极纯正的精铜去铸造,而以后各省的铜元色泽都达不到最初广东开铸时,所以广东是特殊情况。

再题外:后来民间已然接受了新式铜元,面值则不再偷偷摸摸,标明为每元当制钱十文,但依然隐藏玄机。此后各省均模仿广东,面值大约有以下几种:每元当制钱十文,每枚当钱十文,当制钱十文,当钱十文,当十。即无论如何改,都有一个当字。盛宣怀在宣统元年的《建议由中央银行统一币制并拟定统一币制办法》中有一句话直接道破了天机:今铸铜元亦称当十,而实不能值。夫所谓当者,已明乎其不值矣。
当者,就当是的意思,此字在货币上最早见于南宋的淳祐通宝当百,其后的六百多年间虚值大钱层出不穷,但货币上并未再出现这个字。直到咸丰年间,再次出现并响彻华夏,而其真正的辉煌则在清末最后的十年间,在此向南宋时期的金融改革家致敬!清代的银币并非是信用货币,依然是自然货币,只不过将银锭的不规则形式(表现在重量,成色和外观上)改变为比较标准的硬币形式而已,所以银币的面值依然是计重。七钱二分和一两的争论实质是该用国际化标准(七钱二分重同鹰洋),还是坚持本土标准(一两),并没有涉及到货币的本质。真正本质性的争论是两元之争,即计重还是计值之争,将七钱二分改为壹圆,虽然重量成色不变,但其性质已经成为信用货币了,一旦成为信用货币并被接受,下一步就是减重减成色,然后过渡到非贵金属材质上,如此整个金融皆被掌控在权力手上,不再受实物制约。成吉思汗当年称霸全球,全赖于此。明朝政府无力回天,受制于国库实物白银不足,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信用权力而导致的。清政府最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或者说被诱导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是王莽等先辈没有实现的梦想,所以宣统三年的改革非常漂亮,但已是回光返照了。之所以说漂亮,是因为整个系列货币的细节经过了严密周详的构思,严密程度可以用细思极恐来形容,笔者将在其他文章详述。

1935年全世界范围内废除了白银货币,在中国表现为帆船银币改为古布图的镍币,世界从此彻底走向了信用货币。鉴于以上,铜元虽然只是辅币,但其产生的意义远远比银币意义大,因为铜元早在清代就实现了信用货币的转变。盖银币面值大,民间难以接受巨大改变,须从小处下手。铸造铜元成为当时获利最快最丰厚的生意,梁启超文中提到,当时官员们诸事尽歇,专务铸造铜元,据称若能在造币厂当差数月,则此生已财务自由。袁世凯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北洋银元局,其名虽为银元局,实则以铸造铜元为主。朝臣派系间的明争暗斗也多是围绕铸造铜元而开展的。如上所述清代的银币依然属于自然货币,获利太小,这就是清代各个造币厂不愿意铸造银币的根本原因。有金融人士认为,铜元的产生延续了大清帝国十年的寿命,笔者完全赞同。清政府金融手段匮乏,不似欧洲存在各类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有充分的财政腾挪空间。1900年的庚子年正是多事之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亦逃到西安躲避两年,此时若没有通过开铸铜元让地方政权得到充分的好处,恐怕历史真要改写。1900年铜元从东南沿海一带省份自南至北而兴起,同年东南互保也发生在这里,此中当有深意矣。等帝国稳定之后,就开始逐渐回收铸币权了。1905年的改革(即改为大清铜币)本质上就是回收权力之前的铺垫,之后铜币考察大臣陈壁赴各地造币厂《考察》后,逐渐关闭了很多铜元厂。


情况4,稀少,不同的材质。此情况和其他情况不同,不需要外观精美,因为迥异的材质本身就说明不是流通币。
事实上,迥异材质者,极少见到比较精美的样币。此类币的铸造方式多为流通币打法,就精美程度而言与流通币几乎一致(甚至不如)。通过对大量实物进行分析,笔者以为此类币以试机币为主(见第八),或者为试铸样币(必须精美),一般来说,材质迥异者不可能是呈样币。真正的呈样币,材质一定是与流通币相同的,只是币坯是专门铸造,更加精纯更加符合标准而已,所谓同声不同调。比如打算铸造红铜币,上呈的样币必然也是红铜的,如此才能于事得宜,否则上呈一枚银质或者白铜就显得极不适宜,莫名其妙。货币样式是一件严肃的事,并非材料越珍贵就显得越庄重,合于正,得于体才是关键。有些流传已久的说法,比如上呈样币时会镀金给皇帝看,笔者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无历史根据,只是觉得古人未必就这么俗气。

中国钱币博物馆展示的上呈样币就充分证实了笔者以上的论点,那些可以确定为上呈样币者(即成套系列),皆与流通币材质相同,如乙巳大清铜币系列一套四枚,己酉大清铜币系列一套五枚,己酉汴大清铜币系列一套五枚,中心直大清铜币系列一套五枚等。需要指出的是,展示还有两枚奉天癸卯10文的样币为红黄铜一对,江西尔宝黄铜10文样币,这些看似异质样币的存在与上述说法并不矛盾。奉天癸卯10文在流通币中本就有红黄铜两种,所以铸造两种材质同时上呈是合理的;江西本就短暂铸造过黄铜尔宝流通币,开铸黄铜事关重大,属于很大的货币改革,所以各省在铸造之前上呈黄铜元样币给户部审阅是有必要的,甚至不得不为之。户部尚书鹿传霖在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初三的奏折中明确提到:……前浙江送部黄铜元样钱,据称颜色迥殊,可杜私贩出境,嗣江西亦送到黄铜元样钱……。这篇奏折充分证明了笔者的观点,即浙江和江西之所以上呈黄铜元样币到北京,原因是这些造币厂打算铸造黄铜元流通币。而不是耍个特别的花样,用黄亮亮的材质以获得上级关注。最后鹿传霖陈述了黄铜元的弊端,明确表示反对铸造黄铜元,但浙江和江西私下的确铸造了若干批次的黄铜元流通币,这点从实物可以证明。所以,第一次黄铜元热潮,即光绪29年的黄铜元流通币其实都是违法的;第二次黄铜元热潮,即光绪31年所铸造的黄铜元是合法的,代表为四川黄铜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情况5,精美而稀少,厚度重量有异。典型代表为中心浙大清铜币10文(图8),此币的精美程度略胜一般初打币,但铸造方式依然是一次性冲压铸造的,尚未达到呈样币的质感,所以只是精美而非极其精美。单纯审视其外观,一般玩家很难认定其为样币,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玩家或许谨慎认可(因为背后马齿有一条线,可能是试验时造成的,流通币无)。但其厚度远超常品,有力地佐证了其为试铸样币,而非初打币,也非呈样币。因为呈样币讲究合于正,得于体,规格不会太夸张。此币表面有许多针孔一般的凹坑导致品相被严重破坏,应该是工匠观测完毕后销毁的痕迹。另一个不典型的代表则为民国河南双旗10文样币加厚版,之所以是不典型,是因为此样币用特殊工艺铸造而成,即使厚度一般,也可以认定是样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情况6, 精美极稀少,存在特殊缺陷。流通币是标准建立后简单的复制化,既然标准已经建立,说明模具性能是完善的,一般不太出现较大缺陷。但造币厂有时为了节省成本,在模具和设备老化时不及时更换就会出现一些缺陷,如弱打,裂纹,底板放射性沙化,偏打,复打等,但这些都是常规缺陷。但某些缺陷是极其罕见的,这种缺陷通常比较突兀,通常是精美的钱币却伴随着难以理解的瑕疵。这种缺陷其实是在建立标准化之前出现的,属于在调试期间阶段性失败的实验性产物,所以反而成为辨别流通币样币的依据。典型代表为大清丙午10文试铸样币,目前所见两枚,其一为马定祥旧藏。此币材质有异,铸造精美(显超初打币),但背后有完全相同的缺陷,应该是模具出现了性能问题导致压力不均衡。 有一版签字大头样币(图9),所见数枚都是类镜面底板,细节毫发毕现,典型的样币工艺,但它们存在相似的缺陷,即背后的壹存在明显弱打,只是几枚程度不一罢了,这是因为头像雕刻过于深刻,使得与头像相对应的背后受到的压力较小,从而出现弱打。细看头像的高点也是偏平的,这是因为压力没有传到最高处,即币坯没有塞满模具的阴图空间,导致高点信心丢失,显然此模具的性能出现了问题。而此现象在流通大头中反而找不到,也只能出现在标准建立之前的试铸样币里。有一种说法,认为样币必须如何如何,必须达到何种标准,这其实是缺乏辩证思维导致的僵硬观念。此类观点背后的逻辑是:世界上不存在失败。

上述6种情况只是大概情况,或有未尽之处。人们的习惯,总从最容易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而不是从最合理的角度。所以往往会格外重视从最容易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未被采用的样币最容易被识别,所以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但笔者以为,被采用的样币,当为流通币之宗,其意义要大于未被采用的样币。所以从最合理最本质的角度去观察,笔者倾向于流通币的样币才真正是机制币收藏的最高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未被采用的样币之所以受到重视,或许就是因为当年未被采用而带来的补偿吧。

七,呈样币,即呈送给上级部门甚至皇帝的样币。严格来说呈样币实际上属于试铸样币中的特殊情况,即使是专门用来呈样而铸造的样币,究其本质也属于试铸样币。换言之,试铸样币不一定拿去呈样,但呈样币一定来自试铸样币中。呈样币与上面的已采用的流通币样币亦有很大重叠的地方,但因呈样币的重要性,故单独列出。

在重大币制改革之后,或者造币厂开铸之初,造币厂一般会呈送新式的样币至上级部门。这类币往往用特殊的工艺铸造而成,铸成之后再进行筛选,最后择优而凑成整套,呈送给上级部门。如果审核通过,即以此呈样币为标准铸造流通币,需要指出的是,流通币的样式细节可能在呈样币的基础上或有调整,不一定100%完全一致,这是符合情理的,不少实物亦可以证明此点。一旦造币厂步入正轨后,一般的小改动就不需要呈样了,除非再有重大变动。

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公元2000年左右,现代流通硬币从老三花逐步改版为新三花。新三花套币,一元和一角的首发年份是1999年,五角首发年份是2002年,所以目前所见此系列的三枚一组套装样币都是首发年份,后来的其他年份并没有铸造样币。此例子与本文的主题并不严格对应,但通俗易懂。

近代机制币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清代造币总厂所铸造的已巳年大清铜币系列,1905年(乙巳年)清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意图将地方铸币权收回中央,所以铜元的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题文字由光绪元宝变为大清铜币,同时将各式水龙、飞龙、坐龙等统一改为大清龙,而此时的造币总厂也是第一年开工。中国钱币博物馆存有两套乙巳年大清铜币系列的呈样币,面值为2文5文10文20文共计4种一套,铸造极其精美,为特殊工艺铸造而成,与好品相流通币相比判若云泥。但之后的丙午年和丁未年所铸造的大清铜币并没有发现成系列的呈样币(丙午系列样币解释见文章最后)。而到了1909年(己酉年),新帝登基,钱币样式重新设计,去掉了户部字样,所以中国钱币博物馆也存有两套己酉年的大清铜币系列呈样币,面值为1文2文5文10文20文共计5种一套,同时存有代河南造币厂铸造的己酉中心汴大清铜币系列两套,面值情况与己酉大清铜币相同。这两个系列套币(共计四套20枚),亦是极其精美,底板类镜面,为特殊工艺铸造而成。一般造币厂都是在币制改革之后的第二年才开始铸造新式的铜元,即为丙午纪年的大清铜币,所以博物馆也存有一套中心直丙午大清铜币系列呈样币,这是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在币制改革后铸造的最新式样。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由北洋银元局改名而来,而上述的乙巳大清铜币系列则由新开张的户部造币总厂铸造,故两者并不同步。

实物研究表明,很多造币厂对同一面值的币会同时雕刻几种不同的样式,这些样式通常不会存在巨大的设计性差异,但确定是迥然不同的雕刻。在上呈时,造币厂会选择某一个样式进行呈样,同一面值其他的样式并不会去呈样,但会在其他面值进行穿插换样,但整体上会严格保证每一个套装样币与其他套是完全一致的,可见这些都是有意为之。而没有送去呈样的样式依然铸有流通币(笔者可以确定这些样式并非后来设计,而是和呈样币同时甚至更早设计的)。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中心直系列样币就是这种情况,此情况令人深思,却也不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以在中心鄂大清铜币5文上得到验证,再次不在赘言。所以,只有参照实物本身才可以纠正固有的思维,按照一般性的思维,有时是很难理解古人的。

从目前所见的各类实物样币去推测,呈样的内涵并非单一的,最常见也是最有意义的是对样式进行呈样,如上述中国钱币博物馆的成系列呈样套币,都是重大改革之后最新设计的样式。意义次之的是对材质进行呈样,如上述鹿传霖所提到的浙江和江西的黄铜样钱,这类样钱的样式本身早已流通,并非最新设计,只是造币厂打算更换流通币的材质而铸造的样币。所以此种呈样行为重点在于币的色泽上,而不是样式上,所以在铸造时未必一定采用特殊工艺来展现钱币的图案细节,但大概率会利用崭新的钢模用心去铸造。实物来看,笔者推测的正确性是存在一定概率的。

与上海博物馆等其他私人捐献的博物馆不同,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馆藏铜币并非来自民间捐献,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继承而来。中国钱币博物馆隶属中国人民银行,馆藏珍稀铜币大部分继承原民国财政部档案,而民国财政部的档案想必又继承于大清帝国的官方档案,所以这批铜币当属呈样币或者备选呈样币无疑。这批珍贵的文物充分说明了很多问题,相当于实物文献,证实了很多猜测,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比如上述鹿传霖奏折中所提到的上呈给户部的浙江黄铜样币和江西黄铜样币,恰恰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中也有保存,而且铸造精美,完全符合样币的特征,两者是同一回事或者有关联是极大概率事件。

当今古钱领域的样币研究相当成熟,在古钱领域,呈样币和试铸样币是一个并行的概念,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呈样币意义过于重大,将其单独列出以示重视也未尝不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八,试机币,标准建立之后,模具已然完备,但机器设备依然需要调试压力才可以进入正式铸造环节,在调试期间所产生的样品币即为试机币,图10为笔者收藏的一枚老江南十文白铜试机币。显然试机币产生的本意并非是铸造流通币,也不是为了审视钱币的样式,而是为了调试机器设备的压力,所以试机币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样币,但与以上所述的样币有着本质的不同。白铜的硬度高于黄铜,黄铜的硬度高于红铜。如果要铸造红铜币,可能在正式铸造之前进行过载实验,则可能以黄铜或白铜作为载体进行试机;而如果欲铸造黄铜币,则可能以白铜进行试机。但一般而言,笔者猜测实行过载试验并非常态,常态的试机应该是选择同质币坯,即欲铸造红铜币就用红铜试机,这样才能更加精确地调试压力,但红铜试机币和流通币没有太大差距,所以这种常态的产物反而无法识别(确切来说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专业者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识别出)。或者用黄铜试机先进行粗调,待尚可之时再用同质的红铜进行细调,直到精确符合。

根据工序步骤来对样币进行分类,是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认为最合适的角度。标准化模型的建立一定是一步一步进行的,而每个步骤产生的样币连续地记录了标准的建立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中国的铸币不太可能出现一套极其标准的工序流程,每个造币厂的工序细节肯定不尽相同,每个工匠都有自己的习惯,所以上述只是大抵情况而已,或有不尽之处,或有穿插重合的部分,实际情况肯定有千千种,比如上述就没有考虑模具的冲头组合等复杂的问题。所以不可一概而论,读者当知之。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30 19:54:29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5:00 点击: 0   4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照铸造时间的先后顺序,本文选取若干样币(大约十枚),这些样币都是特殊工艺铸造而成,大概率是呈样币,亦有可能是采用特殊工艺所铸的试铸样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户部珠圈二十文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符合呈样币标准(图A)。此版的流通币铸造质量尚好,不乏全打精美者。但择其最精者,亦远未能达到此枚呈样币的精度。简言之,多次碾压铸造的呈样币,底板的类镜面效果具有工艺的特殊性。而一次性冲压的流通币,其模具再崭新、工艺再精湛,也是无法达到如此效果的。图A1为PCGS的官方原图,已经是笔者所能找到品相最顶级的一枚,PCGS唯一的最高分,打制也非常好。但与呈样币相比,在文字、图案和底板上都有全方位上的质感差距。丝绸底板和漫转的莹光,都是典型的一次性冲压带来的效果。

佐证1:版式与流通币不同,此版目前仅见一枚。且明显可以看出早期流通币的细节是基于此版呈样币修模而来。户部珠圈二十文的流通币版式大概有两种,主要从正面区分,即早期版(图A1)和后期版(图A2),两者文字在构架上无本质性区别,但在细节上的变化比较繁多,最显著的区别则是右侧的满文宝尾巴的形状。早期版文字满文与马齿的距离较远,后期版较近。(或有一种中间过渡版,但与早期版区别极小;后期版背面有一种修模导致的阔面龙版)。此枚呈样币的背龙和流通币是完全一致的,但正面文字相差较大,仔细比较多处都有不同,最明显的亦是最右侧的满文宝。显然这款呈样币被批准后,在正式开铸时对正面的文字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性修改。早期版在呈样币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修改痕迹尚在),后期版在早期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以制字为例,呈样币的制字第一笔丿的位置较高,第二个横较短,内侧的一竖较长,整体书法味道不浓,不甚协调。所以在铸造流通币时,将制字的第一丿位置下移,角度改变;第二横左侧加长;内侧的一竖缩短,这样制字变得美观协调,有俊逸感,不似之前那么拘谨。细看早期流通币制字的第一丿,虽然换了位置,改变了角度,但原来呈样币的痕迹没有修饰干净,依然清晰可见之前的影子;第二横的左端,有明显的刻意加长的修模痕迹,缺乏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感觉;内侧的一竖,也依然存有呈样币的影子。此枚作为对比的流通币属于最早期版,所以呈样币的痕迹依然有大量残留。需要注意的是这版类似重影的地方并非铸造时复打导致,因为此版所见有很大数量,不可能复打的一模一样(图A1的原光早期版也是此特征),再者其他地方未见丝毫复打痕迹。确切原因是修改原模和二原模的残留痕迹传递到工作模上,而工作模的痕迹传递到所压印的硬币上。需要加长加粗的在原模上修改,需要缩短减细的则在二原模上修改,最终成型在工作模上。流通币的后期版在早期版的基础上再次经过修改处理,已无呈样币的修饰痕迹(图A2)。

佐证2:材质特殊,清澈明净,金属检测和流通币有实质性区别。

佐证3:此币从一组精制套币中挑选而出,笔者猜测这组精制套币应该是类似于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上呈系列套币。

此币为陈丹尼旧藏,陈对此币明显很重视,因为标注文字较多,布满了整个纸袋。对其描述非常全面,如重量,直径甚至珠圈数目都有标记。较为重要的标注为:镜面,来自于一套精制币组合(proof * Taken from proof presentation set)。

户部珠圈二十文是有中央造币厂职能的北洋银元局最初铸造的铜元样式,可谓近代中央铜元的开山始祖(所以存在上呈样币是很合理的事),也是清代中央样式铜元中唯一的一种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流通很广。因其厚重,后多被熔毁铸造轻质铜元,时至今日存世并不算多见,稀少程度早期版大约为7级,后期版约为8级。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这款铜元的私铸币数量极多(图A4),目前的存世数量可能不在官版之下,铸造质量在各类五花八门的私铸币中也数佼佼者。户部珠圈二十文应该是清代所有二十文铜元中被某些不法机构持续多年模仿私铸最多的一款,其被民间的认可程度可见一斑,其对后来的铜元铸造产生的影响力也可见一斑。所以这款流通币的呈样币之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按其内涵可以说不输于其他任何铜元珍品。

需要一提的是,常见的中央样式无珠圈光绪元宝二十文属于轻质劣币,数量极大,为民国年间武昌造币厂所铸,已成圈内共识。真正清代原铸的早期中央样式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只有户部珠圈二十文一种。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7 23:22:55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5:00 点击: 0   5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江苏中梅花十文黄铜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疑似呈样币(图B)。图B1所示是一枚流通币,这枚流通币已经是笔者千挑万选的品相了,不只是光泽好,更可贵的是全深打,此版流通币一般都带明显弱打,图案和马齿很少见有全面的。即使如此,与黄铜样币相比,无论图案、文字还是底板,在质感上依然差距很大。这点与上述的户部珠圈二十文情况类似,不再赘述。

佐证:正面左上方有数个凸出的阳点,呈直线状列成一排,此现象在江苏中花十文流通币里没有发现,表明这是一个特制的模具铸造出来的样币。此现象在整个近代机制币中都属罕见,类似的现象在机制甘肃五文样币中也有发现(图B2),机制甘肃五文样币分两种,一种为凹边,一种为光边。凹边版无此现象,而光边版无一例外都有此现象。

此币亦为陈丹尼旧藏,笔者得到此币可谓一波三折。陈丹尼的藏品很大一部分转让给了美国的S先生,数年前S先生开始陆续出让手上的中国铜币。一日有海外朋友小W给我发来了这枚江苏十文的图片,当时这枚币尚未清洗(图B3)。小W说卖家认为这是一枚样币,不过小W问过国内一些高手玩家,皆称只是好品的流通币而已,所以问我怎么看。审视图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此币肯定有异样:底板异常平整,有极强的坚实感,马齿和图案饱满而完整,一种由内而外的质感扑面而来,显然这枚币不是一次快速冲压铸造的,而是缓慢碾压铸造的,和平时所见的流通币决然不同!为了安全起见,我立刻上网把能搜索到的江苏中花十文全部搜了一遍,找到其中最精美者以做对比,工作做完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网络图片的精美度能和此币相比,而且相差较大。于是马上再联系小W,直言不讳地说此币我认为就是样币,但目前市场认可度远远不行,所以价格太高了恐怕不好买。小W回答说《老头》要买家自己开价,根据以前惨痛的经验,凡是自己开价的一般结局都不会太美妙,所以我坚持还是让卖家自己开价,并称愿意以一个半样币的价格去买,因为需要安全边际,这币被市场认可是需要时间的,但具体价格实在无法主动提出。如此这般来回,时间就过去了。

忽一日,小W告诉我,S先生把币洗了,发现是一个黄铜!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开始是惊奇,然后则是晴天霹雳,之前我之所以有信心等待对方出价,就是凭借其他人不敢认可。现在既然确定是黄铜的,那几乎所有人都敢认可是样币了。对于笔者来说,是红铜还是黄铜根本就不重要,因为铜质并非主要依据,甚至还是干扰信号(见下所述)。这一幕太突然,从此币之前的图片看,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居然是枚黄铜!显然,形势不利,居然从一个极其意外的角度丧失了整体的优势,所以不可再有贻误了,立刻向小W表示了愿意继续求购的意愿,可惜S先生执意要送拍卖会,不愿意私下出售了。后来S先生的送拍之路似乎不太顺利,因为国际评级公司未能进盒,导致拍卖公司不愿接收。闻得此信,感觉机会又在眼前,于是又多次表示了求购的意愿,但S先生态度坚决,表示一定要送到拍卖会,我只好作罢。2018年4月SBP钱币拍卖公司有一场广为人知的R.B怀特名家铜币专场,另外一位名家陈丹尼的藏品也在同期进行拍卖,只不过后者数量较少不成规模,似乎没有太多人关注。翻看目录时赫然发现此枚江苏黄铜十文就在本期拍卖中,于是拍卖时以坚决的态度毅然拿下,好在价格远远低于心理价,成交价为约12万人民币。

笔者窃以为,一般的玩家对此币的观察角度是材质不同,因为这是最容易的角度,而笔者的出发点是铸造工艺特殊。正是出发点的不同,导致思路并不在一个估价体系之内。

至此,有人可能比较疑惑,既然此币的流通币都是红铜,黄铜就见此一枚,如此明显的材质问题为何没有列为呈样币的佐证?如上所述,迥异的材质不但不能证明为呈样币,反而会否定为呈样币的可能。一般来说迥异的材质最大概率是试机币(即精美度和流通币一样),其次为试铸样币。所以此枚币被洗后发现是黄铜版,笔者开始是非常迷惑的,因为按照特殊工艺铸造的样币,最大概率其材质是和流通币的材质相同的,金属配比有异只是同声不同调而已。但黄铜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声音,难道此枚并非如开始所想的呈样币?如果是这样,此币的内涵和意义会降低很多,因为这是一个用特殊工艺铸造的试铸样币而已,并非呈样所用。但又觉得小概率事件不会这么轻易发生,此币的精气神怎么看都不是凡物。随后灵光一闪:此种江苏中梅花飞龙系列为苏州铜元局所铸造的新型铜元,有四种面值,即20文,10文,5文和2文。10文最常见(10级币),只有红铜一种材质;相反,其他面值如5文和2文的流通币则只见黄铜一种;20文有红黄两种材质,但黄铜更多见。既然同一系列的其他面值都有黄铜流通币,甚至黄铜反而是主流,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苏州铜元局的初衷并不打算铸造10文的黄铜元。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全套所有面值都曾打算铸造黄铜元,可能四枚一套都做了样币呈送给上级部门(或打算上呈但最后未必去上呈),只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没有铸造10文的黄铜元。所以苏州铜元局在初衷上有极大概率是打算铸造黄铜10文流通币的,而这枚江苏黄铜中花10文样币本身就是做为黄铜流通币的样币标准而铸造的(类似上述浙江和江西)。如此一来,所谓迥异的材质其实就是一种错觉,因为样币和流通币都是黄铜,只是流通币没有铸造罢了。或者说,标准已经制定好了,只是没有进入批量铸造环节而已。结果没有发生不能否定之前的意图,很多时候意图比结果更重要,如同法律上的未遂。想到此,此币是呈样币的可能性就极高了,PCGS早期对此系列的5文和2文都标明是SP,但5文和2文也确实在民间大堆里时常找到,或许5文2文的确有两种性质的币,需要进一步研究。

简单的线性思维必然缺乏逻辑深度,幸亏笔者全面剖析了各种可能,终使思路回归正途,不然这枚意义重大的样币很可能错过。所以此币的一波三折与其说是购买的过程,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反复思索。这枚币放在了最后的网拍里,当时已经退房,为了避免出现信号不好而造成意外,笔者专门在SBP的办公室蹭了一天的无线,吃饭都不敢离开,生怕机会错失,好在天随人愿!

这已经是笔者第三次买到陈丹尼的铜元样币了,第一次为户部珠圈20文样币,第二次为己酉大清铜币20文样币。陈丹尼的钱币收藏在某些方面和马定祥有很大的类似之处,就是在看似平平无奇处常有非常之品。陈丹尼和马定祥两人私下亦有书信往来,当时的沟通虽然受制于国际时局,但笔者相信他们之间一定有较为深刻的交流。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8 18:54:50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6:00 点击: 0   6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中心淮大清铜币10文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疑似呈样币(图C)。图C1所示是一枚流通初打币,这枚初打币亦是千挑万选的顶级品相。在流通币中,笔者所见无出其右者,但与此样币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大致类似上述两种情况。由于是与初打币比较,有必要加以具体描述:此初打币的底板光滑有余但平整不足,缺乏由内而外的质感,光滑感只是流于表面,马齿长短不一而略显凌乱,缺乏规制感,英文有少许弱打,光绪年造四字压印不甚精神,整体质感明显不如样币。

佐证1:材质特殊,此币原来色泽应该也是清澈明净型,只不过表面氧化明显,导致出现一层特殊的包浆。而这种沙棕色的包浆正是其他呈样币也具备的特殊包浆,如己酉大清铜币系列,己酉汴大清铜币系列。笔者见过以上两类样币的原始色泽,皆清澈明净,也见过这两类样币氧化后的包浆,就是这种沙棕色,所以笔者推测此枚淮字10文样币原始色泽也是清澈明净型。再者,曾见中心淮双面字试样币,币面略有氧化,但可以看出铜制非常精纯,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工序成系列)佐证了此币材质的特殊性。

佐证2:此币与一枚淮字双面龙(图5)同时出现在拍卖场上,包浆色泽类似,推测同出一处。而双面龙显然是用特殊工艺铸造的试铸样币,而此枚正版淮字10文在精美度上超过双面龙,所以其最低限度也是试铸样币。

此币为苏医生(Dr.John A.Snell)旧藏,出现在2012年SBP的春季拍卖上。当时笔者也在场,见证了这枚币的拍卖过程,可谓不虚此行。淮字双面龙样币拍卖在先,而正版淮字样币在后,笔者当时思路是先观测双面龙样币的价格,在此基础上估测正版淮10文的价格。因为双面龙特殊的外貌,会得到市场充分的认可,其价值也会充分体现出来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评估。理论上,正版淮字样币的价格一定比双面龙价格高很多,但这只是理论上,实际情况是恐怕市场水准未必能达到一定程度而导致受众太小,这会制约正版淮字的价格。最后笔者决定就以双面龙的价格去拿正版淮字10文,除非双面龙的价格过于离谱,这样可以建立一定的安全边际。双面龙最后以大概20万人民币成交,略超笔者心理价格,但尚在合理范围内,遂决定就以此价去拿下淮字10文样币。

拍卖最初出价频繁,但并不热烈,严格按阶梯来加价。大约在人民币2万多和3万多的时候价格一度有过数次短暂停顿,笔者内心一阵狂喜,感觉希望就在眼前。价格虽然不激烈,感觉随时就会结束,但如果总是如此就不对劲了,于是笔者干脆切换到观望模式先行歇息一下,伺机再动不迟。不出所料,价格摆脱一个正常的范围后,大家索性也不再掩饰了,价格便如火箭一般向上冲,20万人民币的防线没多时就被攻破了,笔者干脆再切换到事不关己的模式看热闹得了(可惜现场没有汽水和瓜子),最后大约30万人民币成交。笔者认为,正版淮字10文样币的性价比,远超前面的双面龙样币。这应该是一组试铸样币,双面字和双面龙都进行过试铸,最后测试完毕后,最终建立标准:即正版淮字10文。所以正版淮字10文的精美度超过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中淮双面龙和双面字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是工序的最后关头,其审慎程度肯定比之前的阶段性工序要高,这种审慎程度之下铸造的样币完全可以当成呈样币去上呈。笔者猜测铸造完毕后,造币厂将阶段性的试铸样币和最终的标准样币一起归档,所以后来才会一起面世。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9 21:36:55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6:00 点击: 0   7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四,中心直大清铜币20文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符合呈样币标准(图D)。鉴于两个呈样币都只有正面图,所以流通币也只选用正面图,图D1所示为笔者能找到品相数一数二的流通币正面,但与呈样币相比,区别依然很大。大致如以上情况,不再赘言。

佐证:成套出现。此币为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馆藏,选自一组成套的样币中。中国钱币博物馆存有两套中心直大清铜币系列的呈样币,面值为20文,10文,5文,2文和1文一套五枚,图示的两枚20文样币正是这两套中最大面值者。成套出现,每种都是特殊工艺铸造而成,精美绝伦,且继承于原民国财政部档案,呈样币无疑。

中国钱币博物馆所出版的《中国铜元精品展》中,展示了多种近代流通铜元的呈样币,令人眼界大开,但令人最为深刻的还是天津的两个造币厂铸造的呈样币。一是户部造币总厂铸造的乙巳大清铜币一套、己酉大清铜币一套和代河南铸造的己酉汴大清铜币一套;二则是上述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所铸造的丙午中心直大清铜币一套。这四套呈样币之所以最受关注,笔者以为大概有三:一,雕刻设计水平高,规制感极强,为其他省份呈样币所不及。如果先天雕刻设计缺乏规制感(如下述小云,类似四川的拙稚风格),即使用特殊工艺精心铸造出来,观赏者只会赞叹其铸造工艺之高超,缺乏全方位的体验。二,面值齐全,系统完备,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整体观。直观体验到大小相较、子母相权之演化,也极大增强了呈样币的说服力。三,为常见流通铜币之宗,故没有陌生感:视之亲切,审之惊叹,令人回味无穷。除了己酉汴系列,其他系列绝大多数都有流通币,且存世颇多,为北方地区主要的流通铜元品种。

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呈样币展览极大地增加了笔者的信心,坚定了笔者的步伐。传统的机制币收藏,收藏品种乃至名珍者,本质是收藏稀奇样式,所以现在公认的大多数名珍都属于稀奇样式者。这不足为怪,毕竟稀奇样式独树一帜,无可争辩,数量珍罕,受众面广,的确应该是主流的玩法。所谓纵横者,有横必有纵,寻找稀奇样式属于横向的玩法(因为和普通样式并列),那么纵向的玩法是什么呢?就是普通样式的样币,即流通币的样币。横向玩法是非分明,稀奇样式亦种类繁多,只需把握好真假、品相和价格等几个关键要素就可畅游于机制币的汪洋大海中。纵向玩法相对来说难度较高,需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且本身这类币的存世量也极少,远远少于横向币,故受众较小,优势则是纵向币普遍被低估,弹性大,安全边际很高。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大多数珍稀铜币皆为纵向币,而自由市场经常出现的名珍绝大多数都是横向币,这种现象应该值得深思。笔者对纵向币的未来是乐观的,并非单纯基于国家最高钱币收藏机构的藏品结构特征,也是通过类比其他而得出的。铜元群体里经常讨论的就是版式和品相的问题,类似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之争。本质上,版式是横向的玩法,而品相是纵向的玩法,最终纵向的玩法胜出(或者暂时胜出)。在古钱群体里,如样钱,母钱和雕母这类纵向币也愈发愈成主流,愈发受到关注。而早年以北宋钱为代表的横向玩法愈发式微,这是长久的市场力量决定的,具有很大借鉴性。对于收藏的思路,笔者首先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也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中心小云大清铜币10文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符合呈样币标准(图E)。图片未能尽现实物的风采,笔者见过实物,浓厚的地方特色配上精湛绝伦的铸造工艺,给人一种很强的突兀性震撼感。小云10文流通币一般所见皆铸造粗劣,只有极少数能够达到全深打状态。图E1所示为笔者所能见到品相最好的一枚小云10文流通币,光泽充盈自不待言,打制也非常全面,是PCGS唯一的一枚评级币。但与呈样币相比,仍然是云泥之别,大致情况如上,不再赘言。

佐证:呈样币龙面的外缘宽大而平整,而流通币的外缘比较窄,差别比较明显。

此币亦为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馆藏,共有两枚。成对出现符合钱币博物馆其他样币的特征,可能上呈时装在一个盒子里,为了避免上级查看时翻动钱币带来麻烦,所以每种上呈一对,其一正面向上,其一背面向上,可以直观而不用翻动。权当一种猜测,不做定论。

在中国钱币博物馆所出版的《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中,有一枚老云南光绪三钱六分银币的样币,笔者推测这枚半圆银币样币可能和小云10文样币一起上呈到北京的。云南造币厂竣工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1907年),所以开铸时则已经是丁未年了,但云字大清铜币依然采用了丙午纪年,与铜币同时开铸的是各种规格的老云南光绪银币。云字大清铜币有两个系列,一个系列为大云版,其样式几乎与中心川大清铜币相同,只是中心圆台的字变换了一下而已,有10文20文两种;另一个系列即为小云版,其样式为独创,具有鲜明的云南特色,亦有10文20文两种。上呈到北京的样币为小云版,推测云南造币厂最初是自行设计模具,工匠很多都是从成都造币厂聘请而来,初期雕刻了小云系列铜币的祖模和老云南银币的祖模,然后铸成银铜币的样币,呈样至北京。实物研究表明,这套银铜系列模具质量一般,因为老云南银币的龙鳞普遍存在弱打,尤其是发行量最大的三钱六分银币,很少有全龙鳞者。究其根本,是因为工作模的阴图空间雕刻过于深刻,以至于压力无法传导至模具的高点,导致高点的龙鳞无法显现。小云铜币系列存在类似的问题,目前所见小云实物,虽然铸造粗劣,但图案和文字比大云要深刻得多。单就图案深刻来说并不算坏事,但需要压力的配合。假设压力是一个定值,工作模具雕刻越浅,币坯越容易充满模具的阴图空间,图案越不容易失真;模具雕刻越深,币坯越不容易充满模具的阴图空间,高点的信息越容易丢失,图案越容易失真。以上只是工作模的问题,实际问题更加复杂,如二原模压印工作模则相反,不会出现高点信息丢失的情况,而只会出现低点信息丢失的情况,在此不再赘言,此种内容详细请看《R.B怀特的奥地利版宣统大清铜币》。小云10文的版式比较固定,一般都以龙尾处的龙鳞排列为角度进行版别区分,而实质上这就是二原模压印工作模导致低点信息丢失而导致的,严格说并非真正版式。所以小云铜币系列模具是存在质量问题的,另外比较明显的就是小云20文的圆台云字通常看不清楚,对应地,则是背后的火珠普遍弱打。有可能鉴于以上问题,云南造币厂后来更换了模具,直接利用成都造币厂的中心川大清铜币的祖模进行翻铸二原模和工作模,只需要在中央位置将川字换成云字即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严密起见也有一定概率是其他的情形,即先铸造大云系列,或者大云小云同时铸造,只不过先铸造小云是大概率事件。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10 16:04:58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6:00 点击: 0   8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六,宣统三年一角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符合呈样币标准(图F)。此币图案深俊,龙鳞颗颗饱满,底板密实,且在一定角度下呈现镜面效果,龙面外边缘带卷边(类似啤酒盖,压力过大而银坯释放压力所致)。此币的币身明显弯曲,龙面凹进而正面凸出,所以PCGS认为后天损伤所致,实则为特殊的铸造工艺所致,即上述的螺旋压力机持续挤压,但受力不均匀,回力时出现问题所致。此币源于一组套币,在此组套币中其他种类亦有发现这种现象,如造币总厂七钱二分,袁像二角,而这种现象在流通币里反而没有发现。图F1为常见的流通币,底板呈丝绸状,即光泽充足但缺乏密实感,这是一次性冲压的典型效果,与样币相比明显存在质感上的差距。

佐证1:材质特殊,经检测几乎为95高银,所以外观色泽和包浆亦与流通币有所不同,此币的流通币含银量为80%。

佐证2:此版式仅见一枚,图F2为局部对比图,样币的龙尾没有开窍。流通币有两种版式:常见版为尾巴中心有一个蝌蚪形状的阴图(图F2右侧),少见版则为一个大而正的圆洞(图F2中间)。

佐证3:成套出现,来自于一组套币中。

图F3为一不知名资料,以笔者经验来看可信度极高。资料翻译如下:

银辅币:一角、二角、五角。一角之模已令余技政领刻,刻成后即先铸百枚。二角、五角准派义技师续刻。

余技政当为余技正之通假,即余子贞,当时为技正之职。义技师当为L.Giorgi, 清代的资料多称呼为义大利,而今天多称呼为意大利。这则资料证实宣三一角的模具雕刻完毕之后,先行铸造了一百枚,笔者估计这枚宣三一角样币很可能就是这百枚之一,因铸造有瑕疵被筛选出局而未上呈,但进行了存档处理。初版模具对龙尾未进行修饰,正式开铸则对龙尾进行了修饰。 这则资料也证实了当时L.Giorgi初来乍到,职务并不高,但被委派了重任。而余子贞似乎职务较高,可能是之前雕模的资深操刀者,后被L.Giorgi取而代之。之前有种说法,即余子贞为L.Giorgi的徒弟,此说法看来值得商榷。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七,民国三年中圆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符合呈样币标准(图G)。图G1为常见之流通币,图G2为签字版样币。对比可见,此样币即使与签字版样币相比,精美程度也不遑多让,其铸造工艺亦与签字版相同,与流通币有很大差别,大致如以上情况,不再赘言。

佐证1:材质特殊,经检测为9成以上高银。而此版流通币含银量仅仅为7成,所以中圆流通币的色泽暗青,白润不足,有枯涩干燥感,易生绿绣。此样币色泽银润,包浆为典型的高银氧化而成的润黑色。所以笔者在嘉德预展见到实物的一瞬间即可断定此币含银量与常见品绝然不同,再加之特殊的铸造工艺,其必为样币无疑。

佐证2:成套出现,这套虽然缺乏一元币,但据闻原来是有的,只是遗失了。此套的二角和一角币亦为笔者拍得,经检测与中圆含银量一致。所以这组套币的币坯当为专门的样币币坯,与流通币相差甚大。为了确信不是金属检测仪的问题,笔者在两个地方检测过,数据几乎完全一致。

此版中圆样币,其版式为流通币中最常见者,而签字版样币的去字版流通币略少见,两者比例可能在5:1,故其意义重大。在笔者看来,此版样币的意义甚至高于签字版,因为这版流通币更为常见,而且之前并未发现有样币存世。

嘉德拍卖的这套银币样币,共计29枚,前十枚为流通币样式的样币,后面皆为未发行流通币的样币和军阀纪念币。这组中未发行的流通币样币,即使在他处所见也都是典型的样币工艺,军阀纪念币亦然。所以这组套币中的未发行样币和军阀纪念币最多或为初期铸造,打制上或许更为精美周正,但与平时所见者并无本质差距(因铸造工艺一致)。而前十枚的流通币样币则不同,平素太难寻得,其意义和珍贵程度实则超过后面的样币,只是外观过于普通而未被人注意。即使被一些玩家所注意,但可能因缺乏样币的概念而导致无成竹在心:心不坚,则手不硬。所以此十枚样币的价格比较尴尬:远远超过同品相的流通币,但又远远未及样币应该有的价格。笔者财力所限,只拿下五枚价格较低者。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11 22:51:46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6:00 点击: 0   9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八,共和二十文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应为试铸样币(图H)。图H1为此版之流通币,为PCGS次高分,在同类中无论打制还是包浆色泽已数千挑万选之品(可以忽视先天缺陷去看待),但与样币相比仍有云泥之别。此版流通币铸造极为粗劣,所见多是图案浅弱、马齿不全。即使偶尔见到马齿全面者(极少有马齿全面者),中央图案往往又带明显弱打;而中央图案有稍好的近全打者,马齿往往又不全。笔者多年所见,又遍寻整个网络,整体全打者居然未见一枚(除了这枚样币)。有山东资深前辈告知,多年以来共和二十文他曾过手至少二千枚,而未见一枚全打精神者。而此枚样币图案全打,底板坚硬密实,有类镜面效果(嘉禾一面更明显)。与同类相比,如孤峰高耸,鹤立鸡群。

佐证1:材质特殊,此样币为精铜铸造,清澈红润。而此版流通币色泽不正,浑白浊黄,属于典型的民国中期粗制劣造的二十文风格。

佐证2:此样币的外缘极为狭窄,显得紧凑而锋利,但整体丝毫没有偏移。流通币的外缘虽然也比较狭窄,但没有样币如此夸张,所以铸造略有偏移马齿就会不全。需要注意,作为对比所用的这枚二十文边缘不典型,因马齿形状已经改变和外缘连为一起,不适合作为对比之用,只是品相难寻,故用此图。读者可寻其他共和二十文作为对比。

佐证3:疑似来源于一组存档打样币(图H2)。这四枚铜质硬币同时出现在R.B怀特的专场上,包浆都呈鲜艳五彩,底板皆类镜面(图片未能尽显实物风采),故笔者推测此四枚币有极大概率在多年前就同出一处。红铜币的天然五彩极难见到,因为铜币本身的色泽就较为深沉,一般性的五彩即使存在于铜币表面也难以察觉,而同样一般程度的五彩在银币上就可能明显观察到,因为银币为白色,微妙色泽容易凸显出来。所以要在铜币上表现出鲜艳的天然五彩,必须是极特殊的环境下才可以。笔者多年经验,鲜艳五彩的铜币极为少见,能寻到一枚已经为小概率事件。这次R.B怀特专场一次性出现四枚五彩币(而此专场的其他铜币都非五彩),且色彩类似,如果是随机事件,则属于极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此四枚皆属天津造币厂民国时铸造,笔者以为这四枚都为试铸打样,所以陆续测试完毕后存档在一起。袁像飞龙铜币当为金币的铜质试样,袁像龙凤铜币当为银币的铜质试样(而非戏做币,见专文论述),本质上属于金银币范畴,但怀特先生之前并没有将此二枚和其他金银币一起出售,可能就是因为这组里面还有两枚本质上属于铜币的试样,作为一个整体不忍拆分,故得以保留下来。所以后来怀特先生的铜币专场出现两个金银币的铜样看似就比较突兀,但若是笔者所猜测的这种情况,就不算突兀了。再者,拍卖之前的网络宣传显示此专场有两枚签字版共和十文(实际拍卖只有一枚,可能另外一枚会在其他场次拍出),这说明怀特先生可能不认为有两个签字版十文是冲突的,因为其中一枚为一组样币的之一,而另外一枚则为单独存在,所以并不存在复品。权当一种猜测,需要其他途径印证。

因篇幅太大,此四枚一组存档试样币,笔者将会有专文论述。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13 0:35:06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追寻
收藏七级
总版主

 
 发布: 2018-6-5 12:56:00 点击: 0   10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九,民国二十九年一分样币

定性依据:铸造工艺特殊,精美程度极高,符合呈样币标准(图J)。此样币最醒目的地方在于珠圈完整、饱满和利索,其次为布图中的颗粒锐利且充满整个布图空间。图J1为常见之流通币,此枚布图内的颗粒信息已经丢失(此版流通币多为如此),珠圈完整,但已经失形,属同类中较好的品相,一般所见珠圈皆弱打粘连而不甚完整。图J2属于流通币中的初打币,样币的某些特色信息在初打币上尚未丢失,显然此初打币的精美度与样币相比仍然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底板上,其次为珠圈。大概类似上述情况,不再赘言。

佐证1:珠圈细节特征与流通币不同。图J3为样币和各个阶段流通币的细节对比图(按书写顺序),如图箭头所示,样币此处的珠点只有一个,且直径较大,而初打币此处的珠点有分裂的趋势,中期流通币此处已经分裂,后期流通币经过彻底修整已经完全变成两个珠点了。近代钱币的珠圈或马齿的雕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并非事前精密计算过珠圈的位置,所以导致在收尾的时候需要运气光顾,如果收尾时剩余的空间正好能容下一个珠点(马齿)则属幸运。而一般情况下则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雕一个珠点有留白,雕两个则空间不足。此类案例极多,处理方式大概有四种(图J4):

一,干脆留白,不进行任何雕刻,宣统三年壹圆左缺齿版就是此情况,福建版大头三年贰角银币下缺齿版亦属于此情况,大头小嘉禾版左侧缺小内齿亦属于此情况。

二,只刻一个马齿(珠点),且将此马齿(珠点)加粗处理以填充留白,本案例的二十九年一分样币即是此种情况,而此情况最典型者当属最常见的大头三年壹圆银币,其背后左侧的粗齿即为这种处理方式,而不是以讹传讹的所谓暗记,大头银币真正的暗记是O版和私版里的S版。

三,雕刻两个紧凑的马齿(珠点)来处理这个问题,宣统三年壹圆右密齿版即为这种情况。

四,雕刻一个细致的分割线夹杂在马齿之间,以填充留白。袁像三年贰角背左下的处理方式即为此种情况。甚至孙像地球贰角也是如此,可见是借用了现成的袁像模具。

此类情况在铜币中更为多见,若读者留心去寻找亦不难发现。对比二十九年一分的样币,初期币和后期币可以发现,样币和初期币的党徽左下部位带明显弱打(如图箭头所示),属于先天基因瑕疵。后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对这个部位进行了修模,所以后期流通币虽然整体萎靡不振,但这个部位打制非常深刻全面,先天缺陷得到了解决,但留下了修模的痕迹(即重影部分)。此案例可以看出,样币未必在所有细节上都胜过流通币,流通币虽然是复制性产物,但也有其优势,就是可以慢慢进化而打破标准,需要保持辩证的思路。

佐证2:材质特殊,外观清澈洁净,金属检测显示与流通币有较大区别。此版流通币法定65%铜,35%锌,实际检测数枚完全符合标准,稳定度很高,误差极小,除含微量的锡外,其他金属含量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

此样币为马定祥旧藏,为抗战时期成都造币厂所铸造。当时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成都造币厂成为了事实上的中央造币厂。民国二十九年2月13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辅币条例》,不但改变了辅币的合金成分,且减轻了重量,属于很大的货币改革。如将原含镍99%以上的拾分镍币改为只含镍18%的十分白铜币,重量亦从4.5克降为3克。而原来的壹分铜币成分从《铜95,锌4,锡1》变成《铜65,锌35》,重量也从原6.5克暴降为1.5克,壹分写法改为一分。所以如此重大的货币改革必然有样币的存在,国营615厂厂史组编写的《成都造币厂史稿》里提到:成都分厂的技术力量和铸造能力较各分厂为强,所以除完成正常的铸币任务外,还担负着一些新币试制和刻制新币模的任务。例如:1939年11月18日根据总厂电示完成五种不同成分的铜锌锡一分铜币样币任务。

显然,此处的一分铜币样币应指新式的轻质黄铜币。这则资料证实了一个事实,即新币的币模和样币必须提前制造,以便将来公布币制改革后可以马上铸造。而不是等公布币制改革后再研制币模和样币,因为币模制造属于复杂工艺,且属高级机密(相当于钞版),通常需要研制数月方可制成,所以必须提前研制才能无缝对接。成都造币厂在当年的11月18日就已经完成了铸造样币的任务,而《修正辅币条例》在第二年的2月13日才公布,公布之后马上进入铸造环节。《成都造币厂史稿》里仍提到:当时各地需要辅币殷切,成都分厂增开夜班加速鼓铸,自1940年1月22日起每天早四点半上班,至下午六点半下班,并规定工人在工作时间内不得外出午膳。新式一分二分黄铜币在同年的10月26日被总厂电令停铸,专铸面额较大的白铜币,可见当时通货膨胀速度之快。

上述所谓的五种不同成分的铜锌锡一分铜币样币,笔者认为最大概率当全为黄铜币,只是配比不同,之所以铸造五种标准应该是测试各种配比的优劣。《上海造币厂志》里提到:合金含镍的坯饼仍系国外厂商提供,铜币从原料到压印成品全过程均由中央造币厂自行解决。

所以此五种样币不只是检验样式,同时也检验了金属的配比,属于难度较高的任务。黄铜,属于铜和锌的合金。单纯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属于普通黄铜,加入另外金属的黄铜则属特殊黄铜,如加入锡则为锡黄铜,加入锰则为锰黄铜,一般来说锡黄铜中锡的含量小于1%(对各类铜币的金属检测亦证实了此点),目的是为了提高抗腐蚀性。所以,上述所谓的铜锌锡一分铜币中的锡并非主要角色,属于干扰信号,铜和锌仍然是主角。在金属行业里,黄铜分较多规格,外观上呈现明显黄色的正好也有五种规格,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能,即H70,H68,H65,H63,H62。H70意为铜锌比为70:30的黄铜,H68则意为铜锌比为68:32的黄铜,以此类推。笔者推测当时成都造币厂大体上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配比试验,最终选择了H65作为标准,而本枚样币的规格则为H68。

与此类似,户部尚书阎敬铭在光绪十三年三月十八日的奏折中提到(节选):兹据宝泉局监督呈称,遵将祖钱铸出母钱,并用铜七铅三,铜六铅四,及铜七铅三搭配黄铜二成,铜六铅四搭配黄铜一成,分别铸出样钱,送部核办前来……顺治元年定以红铜七成、白铅三成,雍正五年改为铜铅各半……臣等公同详加查看,内用洋铜七成、铅三成,与用洋铜六成、铅四成两项样钱,字迹均不甚光洁。其铜七铅三内搭用黄铜二成,与铜六铅四内搭用黄铜一成两项样钱,字迹光洁,钱质不相上下。可否即按铜六铅四搭用黄铜一成样钱配铸之处,臣等未敢擅拟。谨将祖钱一枚、母钱一枚、四项样钱各一枚,恭呈御览,伏候钦定。

这份奏折中可以看出,当时试验了四种材质,按其比例来看皆属黄铜(清代从始至终都是黄铜制钱),其中两种不合适,另外两种则不分高下。然后假装不懂的样子要求皇帝做出决策(但奏折的结语显然已经给出了答案),所以奏折的批语是:照铜六铅四搭用黄铜一成样钱配铸,钦此。

奏折中对金属的称呼比较混乱,铜用了三种字眼:铜,红铜,洋铜。 锌则用了两种字眼:铅,白铅。显示了户部尚书的思维跳跃之大。

未完待续,占座已经用完,接下来直接跟帖连载。

此帖子已经被追寻泉友于2018-6-25 3:40:07编辑过
铜元支持 追寻 泉友的回复
VIP1 徽州牛古玩
收藏一级
VIP用户

 发布: 2018-6-5 13:11:00 点击: 0   11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沙发
铜元支持 徽州牛古玩 泉友的回复
泉宝宝
收藏七级
荣誉版主

 发布: 2018-6-5 13:14:00 点击: 0   12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期待中。。
最新铜元支持记录:泉宝宝 +20 铜元 淘枚大珍  总支持:20 铜元  查看所有记录>>>
铜元支持 泉宝宝 泉友的回复
知不可为而为之911
收藏八级
网站版主

 
 发布: 2018-6-5 13:28:00 点击: 0   13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关注中- - -
铜元支持 知不可为而为之911 泉友的回复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 - -
闻风而上
收藏六级
认证用户

 
 发布: 2018-6-5 13:36:00 点击: 0   14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学习中
最新铜元支持记录:闻风而上 +2 铜元 捡一枚铜元  总支持:2 铜元  查看所有记录>>>
铜元支持 闻风而上 泉友的回复
QQ121498546, <br>日就月将,学有辑熙于光明
VIP1 初七
收藏六级
荣誉版主

 
 发布: 2018-6-5 13:46:00 点击: 0   15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好资料,学习中
铜元支持 初七 泉友的回复
龙图斯
收藏七级
网站贵宾

 
 发布: 2018-6-5 13:54:00 点击: 0   16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学习
铜元支持 龙图斯 泉友的回复
清以昭明
收藏八级
网站巡查

 
 发布: 2018-6-5 13:54:00 点击: 0   17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催更催更
铜元支持 清以昭明 泉友的回复
VIP1 猎豹列
收藏六级
VIP用户

 
 发布: 2018-6-5 13:57:00 点击: 0   18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学习
铜元支持 猎豹列 泉友的回复
宁尝仙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
VIP1 lyz
收藏七级
荣誉版主

 发布: 2018-6-5 15:04:00 点击: 0   19楼 [编辑] [删除] [引用]
向追爷学习
铜元支持 lyz 泉友的回复
7520/页 共4 [1] [2] [3] [4] 8:
 快速回复主题
小贴士:
• 请泉友互相尊重,请不要使用攻击性语言。
• 严禁发布与收藏无关内容,严禁发布广告和宣传信息,如有广告需求请联系管理员,谢谢您的配合。
•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留言不见了,请参考以上2条。
 
中国铜元
本版新帖
 • 会员自助拍卖区一个奇特现象。
 • 请教个吉林十文版式,谢谢
 • 户部偏打
 • 元宵节快乐
 • 个人拍卖专场在七厅开拍。欢迎新老..
 • 开国阴阳
 • 河南双旗小王
 • 山东小坐龙
 • 黄铜广东一圆
 • 四级币:己酉十文鸡爪龙异云
本版精华
 • 中川20文里的小大珍,你知道吗?
 • 江苏癸卯八尾(可以排名的品相)
 • 所见最美-原光全鳞湖北跳E
 • 带点光的福建闽字己酉十文。个人所..
 • 偶尔看到,收入囊中
 • 湖南光绪 秀体五角星~~~
 • 迟到的2019总结
 • 忆旧迎新---
 • 【菁泉原创】很多年没有总结了,今..
 • 2019总结
 
新手上路

用户注册

用户认证

申请VIP会员
我是卖家

发布交易

卖家确认

卖家评价
我是买家

买家出价

买家确认

买家评价
进阶功能

申请专卖店

议价结标

网站搜索
服务支持

网站交流制度

联系方式和银行帐号

帮助中心
2000-2013©1884钱币网coin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Version v1.02 冀ICP备05002484号-1
钱币网为钱币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共实用的平台,泉友可以在此交流心得、赏玩珍品和交流自己的宝贝。营业执照